健康旅游网
头条新闻 养生旅游 温泉旅游 线路推荐 专家访谈 景区推荐 大政国策 记者调查
图片新闻 赏花旅游 自助旅游 美食旅游 传统文化与乡村文旅 医疗旅游 专题报道 联系我们

罗永浩与西贝就预制菜打起“口水仗”!预制菜“国标”了解一下

时间:2025-09-13信息来源:百度-广州日报 点击:5次 【字体:

近日,“罗永浩吐槽西贝”等多条相关词条霸占热搜,也让“预制菜”话题再度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。

去年3月,国家6部门联合印发相关通知,首次在国家层面明确预制菜的定义和范围。

不过,对于公众而言,一是对预制菜的国标、范围、现状不太了解,易产生误解被“带节奏”;二是基于口感变差、性价比下降、预制菜不明示等到店体验,对餐饮企业产生信任问题。

image.png

消费者在餐厅用餐。图源:广州日报资料图

知名大V炮轰餐厅

餐厅回应:没有预制菜

9月10日,罗永浩在其微博吐槽西贝餐厅:“好久没吃西贝了,今天下飞机跟同事吃了一顿,发现几乎全都是预制菜,还那么贵,实在是太恶心了。希望国家尽早推动立法,强制饭馆注明是否用了预制菜。”

随后,罗永浩在24小时内连发5条微博与西贝打起了“口水仗”。西贝方表示“没有一道是预制菜”,宣布“9月12日起西贝全国370家店全部开放,任何人都可以到西贝任何一家门店的厨房参观”,并“准备起诉罗永浩”,因其“对西贝的商誉影响很大”。而罗永浩选择硬刚,称“已经准备好了”。

image.png

图源:社交平台截图

公开信息显示,西贝是西贝餐饮集团旗下主品牌,成立于2001年11月,主营中式休闲正餐及西北菜,全国拥有近400家直营门店。

小编梳理事情脉络与网友意见,发现该事件的焦点,实际围绕餐厅的菜肴是否为预制菜,以及餐厅是否损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。

那西贝提供的餐食是否为预制菜?

对此,西贝客服人员在事件发酵后表示,店内的招牌菜牛大骨是每天早上现煮的,莜面也是店内工作人员现场手搓的,不存在预制。另外,店内的炒菜每天都是新鲜的蔬菜到店,现场炒制。

此外,西贝合伙人、联合创始人樊大卫于2024年8月曾做过一期“关于西贝有没有预制菜”的视频。视频最后总结“只有馒头和黄馍馍是从中央工厂配送过来的,剩下的从凉菜到热菜,到大菜、主菜全部是明档现场制作”。

网友不解何为预制菜

围绕社会知名人士与连锁餐饮企业的“口水仗”,网友也表达了不同意见。

有网友表示难以定义何为预制菜;有网友反映预制菜味道差;也有网友表示预制菜与价格不匹配,担心知情权被剥夺,“不介意预制菜,介意的是价格不匹配”“很难接受预制菜的高价餐厅”等。

image.png

图源:社交平台截图

有专家认为,预制菜产业化是社会快节奏发展、多样化消费的必然。但刚刚起步的预制菜产业正遭遇一些不科学、不客观报道,导致舆情走向没有回归理性。

预制菜去年起有“国标”

事实上,预制菜在去年就有了“国标”。

2024年3月,国家6部门联合印发《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 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》(以下简称为《通知》),首次在国家层面明确“预制菜”的定义和范围。

image.png

图源:中国政府网

为方便理解,小编将从5大方面来解读“预制菜”的官方定义

01 预制菜的原料

使用一种或多种食用农产品及其制品。

02 预制菜的辅料

不允许使用防腐剂。

调味料等辅料可选择性使用。

03 预制菜的加工方法

采用工业化预加工方法,如:搅拌、腌制、滚揉、成型、炒、炸、烤、煮、蒸等。

04 预制菜是否配调味料包

调味料包可选择性配备。

05 预制菜的食用方法

加热或熟制后方可食用。

加热是指将食品加热到可食用状态的过程,即针对已经预加工熟制的产品在食用前的简单复热。

熟制是指经炒、炸、烤、煮、蒸等将食品熟制的过程,即在预加工阶段并未完全熟制,需要彻底熟制后方可食用。

◇不经加热或者熟制就可食用的即食食品,以及可直接食用的蔬菜(水果)沙拉等凉拌菜不属于预制菜。

image.png

在餐厅用餐时,公众更喜欢现制菜品。图源:广州日报资料图

央厨配送菜肴并非预制菜

需要特别提醒的是,根据预制菜国标和官方解释,预制菜不包括速冻面米食品等主食类食品、净菜类食品,以及中央厨房制作的菜肴。

●主食类食品:如速冻面米食品、方便食品、盒饭、盖浇饭、馒头、糕点、肉夹馍、面包、汉堡、三明治、披萨等不属于预制菜。

●净菜类食品:仅经清洗、去皮、分切等简单加工未经烹制的净菜类食品,属于食用农产品,不属于预制菜。

●中央厨房制作的菜肴:连锁餐饮企业广泛应用中央厨房模式,其自行制作并向自有门店配送的净菜、半成品、成品菜肴,不纳入预制菜范围,但应符合餐饮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和标准要求。

综上所述,西贝方宣称的“没有一道是预制菜”,从国标定义来看,的确没有预制菜;而消费者眼中的预制菜,则更多基于口感与用餐体验。

“依据现行标准,中央厨房配送的餐食并不归类为预制菜,这与大众普遍认知中 ‘带包装、经预加工的食品即预制菜’的概念存在明显差异,该标准界定与大众固有认知之间的偏差,可能难以被公众广泛接受。”CTR央视市场研究总经理虞坚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。


六部门推广预制菜明示

消费者期望餐饮透明化

预制菜本身并非“原罪”,在食品安全、效率提升和标准化生产方面,预制菜有其优势。问题的核心,不在于餐饮企业是否使用预制菜,而在于是否漠视了公众的知情权。

为了更好保护消费者的知情权,去年3月,国家6部门联合印发《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 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》,提出大力推广餐饮环节使用预制菜明示。

而在中消协2022年上半年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投诉情况分析中,中消协点名了预制菜菜品标识不详细,外卖、堂食中使用预制菜未告知,消费者知情权、选择权受到损害等问题。江苏省消保委表示,预制菜假冒现做菜涉嫌虚假宣传和消费欺诈,呼吁商家主动清晰公示。

不过,截至目前,预制菜要明示仍处于“推广”“呼吁”阶段,法律对其并没有强制性要求。现阶段,若要掌握相对详尽的菜品制作信息,消费者只能在餐厅吃饭时多问一句:“现炒的吗?还是央厨送来复热的?”相比起纠结“算不算预制菜”,主动争取知情权也许会更实际。

反观本次“口水仗”事件,围观的公众也许更多是质疑价格收费是否与餐饮服务相匹配,希望餐饮企业做到公开透明,明确告知哪些是预制菜,才能从源头解决岌岌可危的餐饮诚信问题。

毕竟,饭桌上的信任,比任何营销话术都金贵,只有眼见为实,才能吃得心安。

来源:百度——广州日报

(作者: 来源:百度-广州日报)

最新文章

推荐文章

热门文章